网站首页 > 工作方案> 文章内容

今起“心理工作坊”为您打开

※发布时间:2021-3-18 15:08: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梦见亲人生病经过数月精心筹划,今天,首期“心理工作坊”正式和您见面了!在这里,我们关注推动卫生和心理健康事业发展,我们关心行业从业者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更想倾听您的思考与,致力于为最可爱的助人者,建造一个成长和休憩的港湾。

  “心理工作坊”由创刊于1995年的“心理导刊”版更名而来。25年来,《健康报》“心理导刊”版以权威、专业的视角向社会传达心理学的知识、,以及积极的能量和价值观。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心理导刊”版在业内外形成了独特的影响力。

  而今,当建设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和人民的共同追求,心理健康事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行业本身,我们看到卫生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看到发展中的不足与从业者的困惑。比如,卫生医疗资源和服务能力与现实需求仍有差距,专业人员综合素质、薪酬待遇和社会认可还需提高,心理咨询师培养培训还有待进一步规范,疾病污名化的负面影响远未消除……为此,更名后的“心理工作坊”,会将目光更多转向行业发展和行业工作者,以期为推动卫生和心理健康事业发展汇集更多能量。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国卫生健康行业主流,期待《健康报》“心理工作坊”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卫生行业发展。

  诞生在心理健康重要性凸显的后疫情时代,希望“心理工作坊”在各方共同下,有朝一日成为《健康报》一块闪亮的“名牌”。

  我国约有16%~17%的人各类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问题所致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先后组织多批心理专业救援人员深入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各地、各相关机构也纷纷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公益咨询平台,着力于提升患者和群众的心理能量,是疫情心理救援工作的有益助力。如今仍然有很多心理工作者留在武汉,开展康复患者和病亡患者家属等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

  突发疫情下的心理服务工作展现出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以及卫生服务的能力储备,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已经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全国老年理关爱项目试点等工作仍需深入落实;助力行业发展,促进地区间卫生体系协调发展的专科医联体和联盟仍待构建和完善;疫情之下,线上服务因其可避免人员直接接触的优势得以快速发展,但是相关培训和规范管理也不能缺失;卫生专业人员综合素质,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人员的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等等。

  卫生事业发展和心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需要相关部门、医院和行业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更多优秀的卫生专业人才。希望《健康报》“心理工作坊”版能够成为大家交流意见、凝聚智慧、寻求共识的平台。

  在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卫生机构服务的数量,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医护人员数量、整体素质大幅提高,但是依然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根据中国病疾病分类和诊断指南,我们现在把疾病分成10大类近400种疾病。目前,我国在册管理的严重障碍患者就有600多万例,但我国科执业医师仅有4万人左右,医疗资源,特别是部地区,还无法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到位,一些障碍患者就可以较好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回归正常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出部分卫生医疗机构存在的传染病防范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我们也要积极利用国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投入的机会,推动卫生机构做到“平战结合”,增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的大力宣传,的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为适应社会需求,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求。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又会同中央10部委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54个城市启动了试点工作。由于湖北省武汉市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地区,亟须开展相关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前不久又增加湖北省武汉市为试点地区。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着眼于整合力量,总结经验,共同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期待“心理工作坊”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心理救援队伍为阻击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加之或多或少都受到一些心理冲击,使得全社会更加关注卫生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健康报》作为卫生健康行业的主流,心理版面此次把握新形势,及时调整报道重点,助推行业发展的“供给侧”正当其时。

  一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大背景下,专科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的科、心理科的方向与创新举措。二是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最新政策与专家解读,以及政策落实中的典型经验总结报道。三是卫生领域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例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卫生法》出台后的配套细则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等都是现阶段广受关注的问题。四是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五是行业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

  现阶段,国家正在推进新一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公卫生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也存在一些短板。围绕“补短板”,国家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如何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这都是需要凝聚共识,深入探讨的问题。

  目前全球疫情发展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长期存在。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也需要不断探索变革以适应新的需求。

  希望健康报能对此次心理抗疫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及工作中的新思、新举措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总结报道,进而为从业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与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心理危机干预”成为社会热词。心理危机干预是卫生事业的组成部分,目前卫生的公共卫生属性在很多层面还没有得到认同,在体系、机制上,与“公共卫生模式”尚存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社会责任“部门化”。严重障碍和心理问题社会危害具有外延性,需要在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单靠卫健部门甚至单靠卫生机构是难以完成任务的。二是公共卫生保障“多元化”。公共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品,应由公共财政来保障。目前,各地状况不同,多由差额拨款的卫生机构“以治养防”。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污名化”。这使得很多人不愿正视障碍和心理问题,不愿到卫生机构接受服务。

  要推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从国家到基层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支持公立公共卫生机构发展。应给予公立卫生机构“预防与治疗职能一体、与心理服务功能一体、一二类事业单位一体”的政策,使其社会职能、专业功能与政策保障相一致。三是大力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四是践行卫生“预防”。五是卫生机构要推倒传统“围墙”,从传统“病院”中解放出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六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卫生“五全”服务模式。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全社会人群、全健康过程、全方法、全方位的卫生服务等。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给心理健康带来更多挑战。作为提供卫生服务的专业主体,公立卫生机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探讨。

  近日,2018年度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公布,引发全行业关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在目前的考核体系中,所有公立医院运用统一的指标和体系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科医院的特殊性。就拿考核指标中的“床护比”来说,综合医院床位周转很快,对护理工作人员数量和专业水平均要求较高。但专科医院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封闭式管理中,患者对心理护理和日常生活照护的需要更多一些,繁重的医疗护理任务相对较轻,可能并不需要如此高的床护比,而且日常生活照护工作多可由经过培训的护工完成。因此,对专业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和综合医院有所不同。在考核指标的制定中需要针对医院性质的不同而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指标。

  此外,医院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在社会上的商业心理咨询机构中,心理咨询最低收费标准为300元/次,高者达到2000元/次。而在医院内,依据市相关,心理治疗与咨询收费统一定价为113元/次,直接导致从业者收入普遍偏低,而且与治疗师的职称没有关联。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服务价格应该考虑依据专业技术水平的不同而有所调整,这也是调动心理从业者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的必要途径。

  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启动了试点工作,这是全球绝无仅有的创新工程。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完成好。典型经验的挖掘和突出问题的探讨等都需要的关注。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的卫生健康行业报,《健康报》以关注卫生行业和从业者为中心开辟 “心理工作坊”版,我想这是更好地适应和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国心理行业的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定。大家知道,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有3类人群:在医院执业的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不在医院执业的心理咨询师。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确定,心理咨询师正式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此后,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认证进入一个调整期。但是截至目前,心理咨询师的认证工作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负责机构,更没有一套确定的认证标准。

  又如,我国现行《卫生法》的部分细则还未出台。举例来说,有不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困惑,主要是指《卫生法》明确,心理咨询师不得从事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咨询的人可能患有障碍的应当其到的医疗机构就诊。可现实是,尽管一些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学生正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但是这些学生依然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不得不重点关注的人群。

  此外,希望《健康报》给予中医心理学更多关注。目前,我国心理治疗和咨询主要应用的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但是中医治疗心理疾病历史悠久,《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就已经为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我想我们在做心理治疗和咨询时需要将心理学与中医心理学相结合,适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本土化”发展趋势,这样可以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此外,睡眠医学也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睡眠状态和心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睡眠问题很大程度是心理的问题。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中央22部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央10部委《关于印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使得心理健康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事心理健康的人员数量与技术水平逐步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但心理健康服务不是耍“嘴皮子”。

  在多数发达国家,综合大学大多设立临床心理学院或系,培养临床心理的博士。在5年博士培养期间,一般要安排在综合医院(主要为科)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见习,在学校期间,要安排足够数量接待个案的实习工作,即大学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与条件,促使学生毕业前就应具备处理心理问题的实际操作基本能力。

  获得临床心理学职业资格的主要来源为博士,至少为硕士。某些发达国家的临床心理学家已开始具有处方权。

  多年来,我国高校许多教师提议:在临床医学的分支下设立心理健康或医学心理分支,即按照医学教育的模式来培养心理医生或心理健康医生——从事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员。在大学建立心理健康学院,经过5(本科)~7(硕士)年的训练,培养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应能参加心理医生的资格考试。毕业后,更应能参加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督导师的职业考试。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可包括民营私立大学)也可与医疗单位结合,按照心理健康规律办学。

  与人的灵魂打交道,是一件比医生看病更难的工作。因此,应尽快提高我国心理健康专业的教育水平,培养出一大批合格或者更应是高水平的心理医生,并出台一系列具体的行业管理保障的措施与标准,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工作坊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