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计划> 文章内容

上海2040”是一座思想的宝库

※发布时间:2017-10-22 13:30:1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据《劳动报》报道,“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随着“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的出炉,这一可憧憬亦可触及的美丽城市愿景也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份科学严谨又不乏感性色彩的“上海2040”,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不同。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规处处长熊健参与了“上海2040”诞生的全过程,在她看来,“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

  对于一名“规划人”而言,如果说能参与一座大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已是难得。那么,参与“上海2040”则近乎一次“绝无仅有”的机会。“‘上海2040’可能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最后一次从全局层面对上海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进行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能参与到这项工作,是每一个规划人的幸运。”熊健说。当然,这重幸运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上海2040”编制工作是一次“大兵团作战”,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共有40个团队参与其中进行战略议题研究,市22个委办局开展28个专项规划,16个区同步推进各区规划编制,4家编制单位联合进行最终编制。工作团队众多、人员队伍庞大、协调任务艰巨,受命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的秘书处,熊健必须找出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理清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选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沟通协调工作绝不是打打电话、发发通知那么简单。”在熊健看来,沟通协调的背后是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和价值的追求,必须立足实干、清楚实况、倾听实情。

  从事了20多年的城市规划工作,熊健有着一些在推进大项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上海2040”的编制过程中,她便把项目化管理方法运用到了秘书处的工作中:根据工作职能细化责任区分,量化工作目标、人员投入和产出;根据项目时限划分工作阶段、倒推工作节点,设立项目里程碑;根据各阶段质量,科学总结经验得失,优化后续工作,在这一管理方法的推动下,“上海2040”的编制工作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平稳前行。

  “你们好像很喜欢做工作方案?”有相关工作人员在看到秘书处工作后发出这样的疑问。的确,在“上海2040”的整个编制过程中,制定的工作方案几乎与最后的总规文件“等身”。看似多出来的一项工作,实际上能让主体工作更清晰、高效。

  项目化管理的背后,需要的是以对各个团队工作内容的熟悉、工作进程的掌握、工作方式的了解作为支撑,大量专业细致的工作作为铺垫。每隔一周、每逢重要工作节点,熊健都会通过工作例会与各个团队沟通工作进展情况、更新项目甘特图、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节奏,使之相互配合、统筹推进。平时,她紧密各个团队的研究进展,凭借自身的专业性,准确把握其中的研究方向、主要观点,并根据推进过程中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安排。通过秘书处发挥技术组织和统筹作用,各家单位的优势和特长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在总规处挂职干部程大鸣眼中,“上海2040”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熊健的“韬略”:“她对处里的工作一直有着清晰的掌控,做到谋事在前、成竹在胸。”

  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体现市民百姓的福祉,便要打开渠道收集、汇集民智,提升规划决策的性和包容度。值得一提的是,“上海2040”的编制工作秉承“开门办规划”的,组织编制方式要从单纯的主导向组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在规划编制前期,“上海,我的2040”调查活动共收集有效问卷16000余份,书面意见3200余条。受访对象涉及上海17个区县1/3街镇的各类地区和各类人群。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城市发展目标的理解,由“经济发达”向“健康、文明、包容”等软实力转型。尤其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相对不足的生态、文化品质塑造等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期待。

  此外,为充分征求社会各方面对“上海2040”的意见,秘书处和各工作小组先后累计举办专题研讨会、论坛、座谈会、意见征询会等40余场会议;邀请15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总规咨询团,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规划编制,对重大问题和关键提供咨询。去年10月,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专题审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会议收集到280位与会人员约350条意见。当晚,熊健就带领工作团队连夜对意见进行研究整理,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有力助推了总规审议报批工作。

  “参与‘上海2040’的编制工作,就像走进了一座思想的宝库,它是举全市之力,凝聚着众多部门、大量专业团队、无数专家学者的思想智慧。”对熊健来说,在编制过程的一千多个日夜,与压力并存的,还有因新的思想、新的、新的视角不断带来的欣喜。

  “上海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东文化交融渗透到它的每一个角落,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选择……我们希望,上海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上海,更是市民的上海!市民如果倾注对城市的感情,城市有机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则喷薄而出。”

  打开向市民免费赠阅的“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公示读本,赏心悦目的色彩配置和图文布局,让这份总规显得格外亲切,前言中带着情感温度的一字一句更是触动。如今,“上海2040”关于未来城市愿景的许多表达,已为市民耳熟能详。而这一效果的背后,是编制人员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心打磨。“为了集思广益,光是前言,我们团队就每个人写了一篇,虽然平时大家都是做规划工作的,但写这篇前言了大家‘文艺青年’的情怀。”市规划编审中心副主任、原总规处副处长范宇介绍。

  不同于传统的“”、“厚厚一叠”,此次“上海2040”编制之初,熊健便带领秘书考虑“以方便为导向”转变规划表达形式。于是便有了规划文本、说明、图集、表格合一,去除繁杂的描述性、研究性、过程性内容,将专业技术内容转变为政策性文件表达,对规划的封面形式、图纸图例、文字排版和新界面等进行深度整理,用一个本子将现状问题、规划思和最终方案等,向连贯表述清楚。

  “作为规划工作者,我们特别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市民百姓关注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一起去建造、我们的城市。”熊健说。这份事业二十多年,着写在纸上的规划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便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一间不算大的会议室,两面墙上均挂着大幅的工作计划表和上海地图,一张简易长桌上排放着城市规划的相关资料,光是为“上海2040”而特地编译的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著名城市的总体规划便有近一尺高。这里记录着熊健和团队的无数次头脑风暴。

  完成这次关乎上海城市未来25年发展、关系两千多万市民未来居住生活的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规划工作。除了专业、坚守,还需一份情怀。如熊健所说:“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心里要住着一座理想的城市,我们今天完成的每一份规划,将来都会变成这座城市的肌肉和骨骼。”城市规划,是为一座城市描绘蓝图,也是为城市浸染底色、注入温度。

  据《劳动报》报道,“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随着“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的出炉,这一可憧憬亦可触及的美丽城市愿景也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份科学严谨又不乏感性色彩的“上海2040”,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不同。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规处处长熊健参与了“上海2040”诞生的全过程,在她看来,“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

  对于一名“规划人”而言,如果说能参与一座大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已是难得。那么,参与“上海2040”则近乎一次“绝无仅有”的机会。“‘上海2040’可能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最后一次从全局层面对上海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进行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能参与到这项工作,是每一个规划人的幸运。”熊健说。当然,这重幸运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上海2040”编制工作是一次“大兵团作战”,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共有40个团队参与其中进行战略议题研究,市22个委办局开展28个专项规划,16个区同步推进各区规划编制,4家编制单位联合进行最终编制。工作团队众多、人员队伍庞大、协调任务艰巨,受命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的秘书处,熊健必须找出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理清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选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沟通协调工作绝不是打打电话、发发通知那么简单。”在熊健看来,沟通协调的背后是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和价值的追求,必须立足实干、清楚实况、倾听实情。

  从事了20多年的城市规划工作,熊健有着一些在推进大项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上海2040”的编制过程中,她便把项目化管理方法运用到了秘书处的工作中:根据工作职能细化责任区分,量化工作目标、人员投入和产出;根据项目时限划分工作阶段、倒推工作节点,设立项目里程碑;根据各阶段质量,科学总结经验得失,优化后续工作,在这一管理方法的推动下,“上海2040”的编制工作始终在预定的轨道上平稳前行。

  “你们好像很喜欢做工作方案?”有相关工作人员在看到秘书处工作后发出这样的疑问。的确,在“上海2040”的整个编制过程中,制定的工作方案几乎与最后的总规文件“等身”。看似多出来的一项工作,实际上能让主体工作更清晰、高效。

  项目化管理的背后,需要的是以对各个团队工作内容的熟悉、工作进程的掌握、工作方式的了解作为支撑,大量专业细致的工作作为铺垫。每隔一周、每逢重要工作节点,熊健都会通过工作例会与各个团队沟通工作进展情况、更新项目甘特图、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节奏,使之相互配合、统筹推进。平时,她紧密各个团队的研究进展,凭借自身的专业性,准确把握其中的研究方向、主要观点,并根据推进过程中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安排。通过秘书处发挥技术组织和统筹作用,各家单位的优势和特长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在总规处挂职干部程大鸣眼中,“上海2040”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熊健的“韬略”:“她对处里的工作一直有着清晰的掌控,做到谋事在前、成竹在胸。”

  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体现市民百姓的福祉,便要打开渠道收集、汇集民智,提升规划决策的性和包容度。值得一提的是,“上海2040”的编制工作秉承“开门办规划”的,组织编制方式要从单纯的主导向组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在规划编制前期,“上海,我的2040”调查活动共收集有效问卷16000余份,书面意见3200余条。受访对象涉及上海17个区县1/3街镇的各类地区和各类人群。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城市发展目标的理解,由“经济发达”向“健康、文明、包容”等软实力转型。尤其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相对不足的生态、文化品质塑造等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期待。

  此外,为充分征求社会各方面对“上海2040”的意见,秘书处和各工作小组先后累计举办专题研讨会、论坛、座谈会、意见征询会等40余场会议;邀请15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总规咨询团,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规划编制,对重大问题和关键提供咨询。去年10月,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专题审议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会议收集到280位与会人员约350条意见。当晚,熊健就带领工作团队连夜对意见进行研究整理,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有力助推了总规审议报批工作。

  “参与‘上海2040’的编制工作,就像走进了一座思想的宝库,它是举全市之力,凝聚着众多部门、大量专业团队、无数专家学者的思想智慧。”对熊健来说,在编制过程的一千多个日夜,与压力并存的,还有因新的思想、新的、新的视角不断带来的欣喜。

  “上海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东文化交融渗透到它的每一个角落,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选择……我们希望,上海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上海,更是市民的上海!市民如果倾注对城市的感情,城市有机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则喷薄而出。”

  打开向市民免费赠阅的“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公示读本,赏心悦目的色彩配置和图文布局,让这份总规显得格外亲切,前言中带着情感温度的一字一句更是触动。如今,“上海2040”关于未来城市愿景的许多表达,已为市民耳熟能详。而这一效果的背后,是编制人员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心打磨。“为了集思广益,光是前言,我们团队就每个人写了一篇,虽然平时大家都是做规划工作的,但写这篇前言了大家‘文艺青年’的情怀。”市规划编审中心副主任、原总规处副处长范宇介绍。

  不同于传统的“”、“厚厚一叠”,此次“上海2040”编制之初,熊健便带领秘书考虑“以方便为导向”转变规划表达形式。于是便有了规划文本、说明、图集、表格合一,去除繁杂的描述性、研究性、过程性内容,将专业技术内容转变为政策性文件表达,对规划的封面形式、图纸图例、文字排版和新界面等进行深度整理,用一个本子将现状问题、规划思和最终方案等,向连贯表述清楚。

  “作为规划工作者,我们特别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市民百姓关注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一起去建造、我们的城市。”熊健说。这份事业二十多年,着写在纸上的规划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便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一间不算大的会议室,两面墙上均挂着大幅的工作计划表和上海地图,一张简易长桌上排放着城市规划的相关资料,光是为“上海2040”而特地编译的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著名城市的总体规划便有近一尺高。这里记录着熊健和团队的无数次头脑风暴。

  完成这次关乎上海城市未来25年发展、关系两千多万市民未来居住生活的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规划工作。除了专业、坚守,还需一份情怀。如熊健所说:“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心里要住着一座理想的城市,我们今天完成的每一份规划,将来都会变成这座城市的肌肉和骨骼。”城市规划,是为一座城市描绘蓝图,也是为城市浸染底色、注入温度。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