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是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载体,是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园区化发展水平是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与直观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工园区也得到蓬勃发展,园区数量迅速增加,园区化逐渐成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重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约676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57家、省级化工园区351家、地市级化工园区268家。产值超千亿元的超大型园区14家,产值在500亿~1000亿元的大型园区33家,100亿~500亿元的中型园区224家,产值小于100亿元的小型园区405家。产值500亿元及以上园区的数量占我国化工园区总数量的38%,小型化工园区在我国仍占较大比重,不少园区仍处于项目招商和建设初期阶段,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园区配套建设不够完善,园区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历史关键期,深入调查了解我国化工园区发展的最新现状,总结发展经验,提出园区规范提升的思,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下一步转入高质量发展新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长期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第一大省,化工园区数量也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万亿元,占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17%、山东全省规上工业的24.6%,实现利润601.05亿元。2017年以来,山东在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指挥下,开展了一场为期5年声势浩大的转型升级“新集结”,对全省化工园区进行全面摸排,整改提升,园区数量大幅缩减,园区质量显著提升,在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产生了重大反响。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题调研组日前专程赴,就该省近年来园区整合提升的思和经验进行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调研报告,以期为“十四五”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园区化规划建设提供思和借鉴。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典型的原材料工业,资源依赖性较强。油、煤、盐等资源丰富,且具有沿海港口优势,具有发展石化工业的良好条件。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鲁西、鲁南、鲁北等化肥厂的纷纷建立,计划经济时代山东石化工业就具有了较好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石化工业产业链长、对经济发展带动显著的特点,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山东更是得到快速发展,各市、县甚至乡镇石化企业遍地开花,化工园区、包含石化产业的经开区、工业开发区、化工集聚区等随处可见,2016年底一度达到199个。全省炼油、化肥、烧碱、纯碱、轮胎等子行业产能全国领先,涌现出万华化学、东岳集团、海湾集团、鲁西集团、东明石化、利华益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石化企业。
伴随着山东石油和化学工业长期快速发展,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制约了行业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较为明显,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发展不足。二是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三是化工产业布局散乱,生产、粗放经营、跨界从事化工、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以及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突出,致使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全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特别是2017年金誉石化“65”爆炸着火事故发生后,委、省,着眼长远,确定从2017年6月起,在全省开展为期5年的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10余个部门单位抽调力量集中办公。委办公厅、省办公厅印发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总体工作方案,确定按照先急后难、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要求,分3个阶段组织实施专项行动。
其中第一阶段突出治标,开展化工产业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紧急行动,扭工领域安全生产被动局面;第二阶段突出治本,以更大的力度、更严的措施,开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第三阶段突出完善巩固,形成规范化、制长效机制,把化工产业培育成为安全清洁、绿色低碳、集约集聚、创新高效的重要支柱产业。摸排整治首先从化工园区开始,然后到企业和产业,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集结”由此全面、迅速展开。
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一批不符合认定标准的园区和企业被压缩和淘汰。到2019年底,认定的石化园区由199个削减到85个,石化企业由7595家削减到4700多家,企业入园率由不到20%提高到34%。在压缩存量的同时,也开始谋划新的增量,集中力量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业,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化工园区初步建立起集中的安全、环保监测平台系统,石化工业安全、绿色、智能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专项雷霆行动确实带来了阵痛,2019年,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8万亿元、利润601.0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7%和9%,这两个比例比整治前分别下降了6.3和13个百分点。曾经长期遥遥领先于全国的化工第一省,在2019年与排名第二位的广东省(主营业务收入1.51万亿元)领先优势前所未有地缩小。但通过去粗取精、调转升级,山东石油和化学工业赢得了转入高质量发展的入场券。
在整治开始之前,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石化工业家底进行了彻底摸排,全面梳理了全省石化园区、企业、入园状况等基本情况,为下一步的专项行动奠定了基础。随后,以化工园区规范建设为核心,围绕园区认定和提升、企业优化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标到本、从短期到长期逐步深入,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规范与升级。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形成了一批化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园区。但同时,很多园区普遍存在建设管理水平低、安全环保条件差、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布局。2017年10月,办公厅文件出台了《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对全省既有化工园区进行重新认定。办法明确了认定标准,设置了12个必备项和32个评分项,其中必备项主要包括园区的最低面积,总体规划的合规性,与城市主城区、居民集中区的距离要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危废处置设施建设,安全、评价和监测等,不符合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评分项主要涵盖了园区规划布局、公用基础设施、安全生产、、经济发展5个方面,满分100分,总评分低于60分的园区不予认定。针对一些以农药、涂料、生物化工等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发展前景较好,但占地面积小,不符合化工园区认定标准,出台了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适当降低了园区面积标准,对主导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严格评估,全省共认定公布园区85家,其中综合园区75家、专业园区10家,并确定以后不再新增化工园区数量,将按照建一撤一原则对现有园区进行动态管理。这些园区成为未来石化工业发展的主平台,未通过认定的园区则不得再招商引资新石化项目,企业只能维持现有装置生产,不得再发展新项目。
为解决一些技术水平高、规模总量大、安全环保措施完善的大型化工企业分布在园区外的问题,还出台了化工重点点认定管理办法,对认定为重点点的企业,在项目审批、建设和管理方面参照化工园区标准执行。目前,共认定公布了化工重点点企业125家。
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重点点3个认定办法的出台,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园区及企业发展需求,形成了点面结合、优势互补的石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山东石化产业集约集聚、安全绿色发展创造了契机。
按照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公布的85家化工园区已初步建成集中的安全、环保监测平台系统,实现了园区基本服务功能。2018年8月,经信委又开展了“智安化工园区试点”建设,先后分两批为邹城化工产业园等17个园区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等手段,实现对化工园区和专业化工园区“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化学品和重大源)风险点的智慧化安全管控,建成综合性智能化风险管控预警平台,实现风险源头管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全面提升已认定化工园区和专业化工园区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能力。
为进一步完善园区智慧化发展水平,化专办还制定出台了《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引导园区根据实际需求,加快完善提升各自平台系统。目前各平台已实现企业基础信息登记、“两重点一重大”登记、隐患排查治理登记、重大源视频、关键理化指标监测、园区重点区域视频等部分或全部系统建设,为园区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了必要手段,信息技术对安全、环保、应急等的支撑保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积极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引导园区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大力建设DCS、PLC、MES、ERP等控制手段和管理系统,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专项行动,化工车间(工段)智能化覆盖率持续提升,物料输送管道化、生产过程连续化、工艺自动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生产制造、装置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努力实现自动化,其中新建项目生产控制自动化100%全覆盖。
为加强化工园区规范管理,推进园区优化提升,2020年化专办又研究制定了《化工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从规划布局、项目准入、信息化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监督等方面明确要求,配套制定考核指标,对化工园区实施动态管理,对考核不达标整改仍旧不合格的,取消园区资格。这标志着,经过几年的整治提升,山东化工园区管理已进入制、规范化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还是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也在于培育一批高质量发展的领跑企业。因此,在园区整合提升的基础上,企业的提升优化又成为山东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项重点任务。为推动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对全省石化企业开展了评级评价工作,分类施策调结构、促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
首先是制定企业评级评价标准。制定《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评级评价行动计划》,从安全、环保、节能、质量和转型升级5个方面制定了评级评价标准,设立否决项和打分项,明确评级评价方式,进一步增强评级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全省“一把尺子”量到底,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约束和引领指向作用,出清低端产能,压减化工企业数量,明确企业升级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严格开展企业评级评价。指导各市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招标确定评级评价中介机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检查、评估赋分等手段,对化工企业全面开展评级评价。化专办组织对各市评级评价结果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化工生产企业评级评价6094家,其中优评1000家、中评2740家、差评2354家。
再次是实施“三个一批”行动。依据评级评价结果,按照分类处置原则,充分明确“发展壮大一批”“提升一批”“关闭退出一批”企业条件,分批公布“三个一批”企业名单,对发展壮大和升级的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对关闭退出的企业,依法依规予以关闭,促进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差评企业经整改仍不能达标的,分两批关闭退出,目前列入第一批名单的1340家化工生产企业,除5家有特除原因外已经全部停产。经各市公示,初步确定将1042家企业列入第二批关闭退出名单。
在园区和企业的无序发展得到有力遏止后,针对山东石化产业大而不强、产业层次不高、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发展不足的突出问题,为加强产业统筹规划,指导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了《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着力打造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为主体,以半岛东部化工新材料、鲁中高端盐化工、鲁南现代煤化工三大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以鲁西北化工企业转型示范区、黄海临港石化原料集散区为补充的“1+3+2”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为推进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着力构建高端化工发展推进体系,组建了高端化工产业专班,负责全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省内8家化工专业协会,联合成立高端化工产业发展促进会,为化工产业发展提供政策研究、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从省内外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遴选21名权威专家,成立化工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课题研究、技术推动、平台创新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
还建立了省高端化工项目库,加强化工投资项目管理。在出台《化工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和《化工投资项目管理》,明确化工项目原则上要进入化工园区发展,今后不再核准或备案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3亿元(不含土地费用)的新建危化品项目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省高端化工项目库,对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鼓励各地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挖掘储备能够修补产业链“断点”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新项目、好项目,推动行业全产业链条发展。强化重点项目的精准服务力度,加快工作效率,确保落地项目质量。目前在库项目340个,项目总投资5932亿元。在投资精准服务的推动下,尽管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较大,但重点项目仍然按进度顺利推进,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446.5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额的46.7%。
经过3年来的大力整治和提升,山东石化园区规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素质整体提升,全行业的安全环保水平也大为提高,全省石化工业的发展面貌正逐步改观。当前,山东化工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已进入实现“三年攻坚”目标、“两年巩固”任务的交汇期,下一步如何巩固现有,向高质量发展“新集结”再出发,化专办提出了4方面工作重点。
加强化工园区管理。实施《化工园区管理办法》,建立园区考核指标体系,对已认定的化工园区、重点点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推动资源向高产园区和优质企业集聚,积极培树高质量发展标杆示范园区。指导化工园区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围绕“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企业配套”,优化提升产业生态,实现园区企业协同发展。
实施园区提升工程。进一步实施《化工园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引导园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安全、绿色、循环、高质、高效发展。扎实推进企业进区入园,争取到2022年底企业入园率达到40%。
加快智慧园区建设。以《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为引导,组织开展化工园区问题诊断,推进化工企业智能化,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基本建成国内首家省级智慧化工园区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园区数据、数据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
在与国家、协会、地市充分对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全省化工产业“十四五”规划。深化企业技术创新,搭建对接合作平台,推动省内重点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化工大学等知名院所对接,达成一批签约合作项目。摸清各地产业情况,找准产业链缺口,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和发展难题,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狠抓重大项目实施,动态充实“四个一批”高端化工项目库,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全力推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烟台万华100万吨/年乙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对列入关闭退出的两批2366家化工生产企业、171家危化品仓储企业限期退出,引导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升、发展壮大。
第一是推进焦化产能压减转移,确保完成压减的1316万吨焦化产能不再恢复生产,落实全省焦化项目清单管理及“以煤定产”工作各项要求,推动传输通道城市焦化企业产能向钢铁产业集聚区转移。第二是推进地炼产能整合压减,制定全省炼油产能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围绕裕龙岛项目,组织年底前全部退出4家企业炼油产能,并拆除相关炼油装置。加强炼油行业监管,组织对年产能200万吨以下淘汰类炼油装置拆除情况进行复核。第三是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完成3家化肥企业合成氨产能退出并进行验收,全年压减合成氨产能52万吨,固定床气化炉淘汰比例达到50%。第四是推进落后斜交胎产能有序退出并完成验收,斜交胎产量压减至2000万条。第五是推进氯碱企业不达标的电解槽,年底80%以上企业的电解单元吨碱能耗强度降到325千克标准煤以下。
强化实训建设,充分利用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综合培训能力,分类别组织行业技能培训。同时,年底前各市建成能为区域内化工园区提供实训服务的实训。规范运输企业管理,深入实施道危化品运输企业规范化提升工程,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运输企业规范化建设标准,挖掘培育一批管理规范企业,发挥以点带面效应,带动全领域提升管理水平。完善安全环保机制,加快化工行业全链条、闭环式安全环保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规章,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加强信息平台、监管力量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环保治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山东作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第一大省,从产业的粗放发展到园区和企业的全面整合优化,并大力探索向高端化转型,完成了一次产业发展的“新集结”。3年间,山东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面貌发生巨大转变,园区和企业数量锐减,但产业的根基和主体并没有,反而通过聚焦越发夯实壮大,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可以想象,随着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的持续落地实施,山东石油和化学工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领跑出一个好成绩。
化工园区整合提升的宝贵实践经验,给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时期的园区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从中,我们能够得到几点思考和。
一是全面摸底,周密谋划。既要清理不符合要求的落后园区和企业,规范秩序,切除病根,又要保持产业主体的稳定性,不能伤及产业根本,不能对经济发展造成硬伤。因此,在行动前做好基础情况的摸排,仔细测算相关行动带来的影响,对方案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山东85家保留化工园区承载了全省30%的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行业产值,承接了90%以上的新建项目,无疑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
二是园区的规范发展是行业管理的关键抓手。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与平台,是企业发展的主战场,园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互为促进,要着重做好园区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园区的规范提升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合规园区进行认定后,开展智安化工园区试点,制定智慧园区建设指南、园区管理办法和园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切实有效地推动化工园区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挺进。
三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由于历史和产业特点等原因,各地园区有大有小,不少企业都分布在园区外,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并没有入园,如果“一刀切”,必将对产业造成重大,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结合现有产业和园区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和重点点三个标准,形成园区管理的三个层级,这对全国全行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四是制定标准和办法,有据可依。山东在全国首创制定了《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化工重点点认定管理办法》,出台《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评级评价行动计划》《化工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和《化工投资项目管理》等,使各项工作的实施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保障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是利用大数据持续提升园区安全化水平大有可为。安全生产是化工行业的重中之重,化工专项行动开展3年以来,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园区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狠下功夫,搭建综合数据管理平台,推进全省危化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部分园区也加快构建“安全+”智慧平台,取得良好成效,为化工园区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样板。梦见洗头掉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