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攀登运动的未来所在。装备和训练水平的进步,只能对登山运动的发展起到缓慢的推动作用,而思想的解放则会给登山运动带来飞跃
么妹峰是一座美丽的山峰,攀登起来也不太容易。不止一次的遥望四姑娘山,不止一次的听当地的老乡神而又神的描述么妹的攀登历史,还不止一次的尝试攀登(事实是四次)。还记得第一次望见么峰,曾生出无穷的冲动,想像着尝试攀登。还记得前三次的攀登,每次都无功而返,内心总有那么一丝遗憾,甚至有些幽怨,希望永远不要再去面对她。但是,朋友跟我说,现在就差壶盖了,盖上了也算了了一个久远的心愿,于是就有了今年11月份这第四次的尝试。
这次,我们成功了,沿着自己设立的全新的线“解放之”,我和李利得以登达四姑娘之巅,触摸到顶峰的天空。
攀登过程历经挑战和,无法尽述,希望在后续的报告中详细给出与大家分享。下面介绍下攀登过程中的一些大概的情况:
线米(从南壁根部算起),55度雪坡,Alpine Ice 3+,Alpine Rock 5.9, M4。线漫长,且地形复杂:冰雪坡、岩壁、刃脊交错,对于攀登者的判断力、经验、体能要求极高。
纪录片制作团队:Ricar、蜗牛、牛利刚、邹春雷、李赞(CCTV9将制作60分钟纪录片,届时大家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攀登过程)
2009年,我、罗彪、李利、迪力夏提,四人登达6100米海拔后因大风而放弃。今年特别希望登顶那天风可以小一些,可是,人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怕什么来什么。11月13日是一个大风天,幺妹峰顶形成的旗云甚至覆盖到三峰,致使在三峰拍摄的央视郭春雷都无法看到我们登顶的踪影。途中的寒冷,现在想起来还是,真正的冻残了,而且不止一次的想到放弃,但是这次的登顶再次告诉我一件事情,那就是,成功往往决定于最后的那五分钟。
攀登线日,连续四天大雪,大本营积雪超过50cm。线年有了很大的差别,表现为:5120-5900米的雪坡段深雪达腰部,体能消耗极大,造成11月11日攀登用时14个小时,体能严重透支,也直接导致了11月12日在5900米的休整;5900米-顶峰段,11月13日登顶时,出现大风,顶峰旗云极大,在复杂的地形基础上,大风带来的严寒给攀登者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对比2009年,本次的攀登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线米(从南壁根部算起),55度雪坡,Alpine Ice 3+,Alpine Rock 5.9, M4。线漫长,且地形复杂:冰雪坡、岩壁、刃脊交错,对于攀登者的判断力、经验、体能要求极高。
大本营设在4500米幺妹峰南壁冰川舌部下方坝子,由于11月4日上大本营时大雪,在此设营,比2009年营地低300米。虽然造成前往5120米C1线变长,但便于补充物资,风也小,比较舒适。
11月4日,初到大本营,大雪4天,在运输5120米一号营地后,只能在大本营等待,11月8日雪停后,还得让雪晒了2天,11月10日才敢真正出发,要不南壁上流雪极大,之极。
由于4500米大本营在C1的正下方,11月5日第一次运输适应时,我们采用冰川直上的线,后发现,冰川内部异常复杂,裂缝密布,雪桥众多。虽然勉强地抵达5120米的营地,但是在最后冲顶攀登中,放弃了这一线年的方法,从冰川右侧的侧沟上攀。此线米,沿着幺妹峰岩壁冰川右侧碎石坡行走,碎石坡很破碎,异常难走,途中部分段上方有冰川冰崩;4900米-5120米,沿着冰川右侧沟上攀,4-5个绳距,30度雪坡,40度冰坡,有裂缝、雪桥、落石。
攀爬中,从远处看,这段线的冰川比较完整,没有裂缝,但平台后面的部缝多的无法想象,需要过很多雪桥。很多图片和视频,后续补上。
一号营地建于南壁的根部的雪地平台,线的起攀点,有轻微的落石和流雪。图片就是我们的5120营地,我们的线从帐篷后方的雪崩堆积物起步,进入雪槽,在5500米处左拐。这次我们的帐篷非常小,但是也非常轻,才1.5kg,住了5900米营地的大风。
第二段黄线:Alpine ice 2+ 50米左右,这是雪槽融水形成,需要凌晨快速通过,如果白天通过有落冰落石的。
第四段绿线:此部分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从流雪槽切上南壁,这一段为30米的混合攀登,M4左右。第二段是一个非常长的雪坡横切,大概300米左右长度,坡度45-55度。
由于前一阶段下雪很大,我们攀登这一部分时太阳已经升起,所有雪很软有一腰深,再加上坡度很大,体力要求极高,有时候一个绳距的雪坡要走1个小时,我们就是在这里体力透支的。
第五段紫线:这是一段非常复杂的段,首先是30米M4左右的混合攀登,然后是一段200米雪脊延伸到西南山脊上巨大的悬冰川下方。雪坡坡度50度
我在悬冰川下方李利。雪依然很厚,甚至无法挖到雪坡下的冰面打冰锥,感很强,有一定的面雪崩的。
第六段蓝线个绳距的Alpine ice3的冰坡,2009年由于情况不明,我们沿着下图绿线翻上悬冰川,在冰川上方扎营。今年由于下方雪大,体力严重透支。到了悬冰川下方时已是下午2点。由于绿线比较长,点基本无法做,当时我们考虑,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一点任何一人滑坠,将是。再加上我们了解悬冰川上方的情况,所以这次选择了红线直上的方式,虽然难度加大,但是交替的方式不容易出错,最后在下午18:20的时候,历时14个小时终于翻上悬冰川,见到了渴望的平地,筋疲力竭。
悬冰川上方平台,按利的说法,可以摆50桌。远处就是顶峰,两个石头尖尖后面的大悬冰川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C2海拔5900米,位于西南山脊肩膀的悬冰川直上,可以说是整个幺妹峰各个线中最为平坦的营地。从这里看“牛仔线”的山脊,异常陡峭狭窄,感极强,印象深刻。
C2-顶峰落差只有350米,但是线长而复杂,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期。2009年我们用时4个小时,登到海拔6100米处,就是上图红线最后那个拐弯处。后来预计,翻上第二个山尖后,应该马上就能到达顶峰悬冰川下方。但是实际情况是,2009年抵达的点只是整个线的一半,翻上第二个山尖后,还有一段2个绳距以上的陡峭刃脊,类似于东南山脊的珍珠项链,然后再有2个绳距的50度雪坡,才能到达顶峰悬冰川下方。
红线年未完成的部分,从第二个山尖到悬冰川是4个绳距,其中两个绳距是狭窄陡峭刃脊,类似珍珠项链,图中好像需要下攀,实际是视觉误差,应该是水平前进。攀登时北风凌烈,我和利之间的结组绳被吹向天空,形成弓型,兜到刃脊的背面,这也给利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向左坡度最缓,但是是迎风坡,估计不被累死,也会被吹死;直上是难度为4左右的垂直冰壁50米;向右,为两个绳距,先横切整个南壁的正上方,55度松雪坡,很强的感,后从一个雪槽上攀登顶。
当时风非常大,利因为绳子的问题,被卡在刃脊很久,一个绳距他爬了40分钟。我在悬冰川下面的雪坡给他,差点冻死,生出很多扛不住了的想法。等他上来,我们商量后决定向左(毕竟坡度比较缓),但是到了冰川下方,我有了直上的想法,虽然困难但是线实在短太多了。利不同意,认为难度太大。最后,我选择了向右。这个选择无疑是正确的,由于西南山脊的,我们一开始向右横切,风就小了很多,到了雪槽时,已完全没有风了。突然之间,阳光也变得异常温暖,那种幸福,只应天上有啊。
在顶峰的下方,我们看到了先前法国人登顶留下的几个大雪坑,这里没有风,我们坐在这里休息,感叹程之不容易。同时也很担心下撤的线,因为那段刃脊还得像上来时一样,先锋回去。
我们凌晨4点半从5900米出发,11月20分登顶,然后就是漫长的下撤过程:最缓的地方(实际上非常短),我和利一起下攀;缓的地方,我将利用意大利半扣放下去后,我倒攀下去;陡的地方采用下降的方式;而刃脊地形,还得交替先锋回去。一共倒攀2个绳距,下降了5个绳距,交替先锋了3个绳距。
下午4点多,返回5900米营地,立刻搭建营地(出发的时候,由于无法固定帐篷,我们将帐篷放到,用雪压实),在寒风凌烈中建立了温暖的所。我有冷空气过敏的毛病,登顶那天,实在是冷透了,所以晚上很不好过,两个气管被痰塞的满满的,咳嗽不停,喘不过气来,想死的心都有。不过山终于是登完了。
从5900米下降,2009年走过一次,所以不是很担心。其中,5900米开始,冰雪坡下降了8段(使用VThread冰洞做点);到了5700以下是岩石下降,下降了10段后,总用时4个小时,返回5120米一号营地。下降过程使用了30米6mm副绳做冰洞或者绑在岩石柱上座点、1一个岩钉,2把铁锁(其中使用2009年旧岩钉2个)。
从5120米一号营地整理物资后,快速下降,不久就在碎石坡上遇到了来接我们的老乡,喝上了久违的奶茶。回到大本营,炒饭、各种饮料就上来了。
有时候不由得想,这么努力的登山,内心最最渴望的也许就是这么简陋的一顿好吃的。登山,可以让人感受到简单的幸福。
轻装、快速是阿尔卑斯方式攀登的核心,这次攀登,我们对装备进行了全面的精简和控制,有收获也有失误,现在罗列出来供大家分享:
技术装备:60m绳8.3mm双绳一根,60m6mm下降辅绳,30米6mm辅绳一条(用于下降点制作),机械塞中号4个,岩石塞一套,冰锥4个(22cm2个,16cm2个),钢丝门锁10个,丝扣锁3个,下降器一个,冰钩一个,60cm绳套2个,短冰镐1对,头盔1个,冰爪1付,msr反应堆炉头套锅一套,gas2大2小(其中一大一小带上5900),see to summit可收缩碗杯一套。
我们离开5120米,开始攀登时,除去穿在身上的装备,背包重量不超过15kg(我的背包才45升容积)
装备方面,本次安排基本满足要求,只是由于大风,虽然Sportiva Batura Goretex在这些天里面一直表现优越,轻便、灵活、干燥、温暖,但是遇到风感温度低于零下30度,也没有办法,最后脚趾有轻微冻伤(不过不会掉脚趾啦,脚趾甲盖可能要掉光),这就是在追求轻量化时可能会付出的代价了。
在欧洲,每年有太多的人在尝试三大北壁(埃格峰、马特洪峰、大乔拉斯峰),尝试西起西班牙东到斯洛文尼亚的阿尔卑斯群山中每一个的部分,还有更多的人在patagonia,trango tower,在极地,在各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尝试着更为极限的线,这是攀登的另一个极致-无与伦比的技术攀登。我们没有必要给这样一次幺妹峰攀登赋予太多的意义,然而这于我们始终是一个响亮的声音:原来有难度的攀登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需要这样的,需要这样的鼓舞。
回到开头的一句话:思想是攀登运动的未来所在。装备和训练水平的进步,只能对登山运动的发展起到缓慢的推动作用,而思想的解放则会给登山运动带来飞跃。
这条线,任何一个部分放在,我想,太多的人都可以完成,可是连起来,放在6000米的海拔,其形成的巨大的压力了我们的脚步。而这种不来源于体能、训练水平、装备和技术,它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思想,是思想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因此,思想的解放是问题的核心,所以这条线,我称之为解放之。
今年,国内的攀登有了很大的突破,jon 他们的央莫龙,周鹏严冬冬他们的热多曼因北壁、夹子西壁、小贡嘎南壁......这是一种声音,着中国技术攀登时代的到来。
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这些天,我能深深的感受到那种温暖。感谢TNf、深圳喜马拉雅、旗云探险,是你们支持让更多的登山者实现梦想,感谢傻二、铁丐、装备堂、格桑花、jerry、李健、成都包子、长鸣、卢老六,感谢ricar、蜗牛、李赞、牛利刚、郭春雷们的辛勤工作......感谢我的搭档李利。
很多感谢,还有更多的向往,远方的理想:南迦巴瓦、fiz roy、Grand jorass.....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