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总结> 文章内容

海兰江畔的钻探大师郭广波—— 用匠人和铁人意志践行平凡而朴素的梦想

※发布时间:2018-2-19 16:19: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场秋雨一场寒,刚刚下过雨的东北山区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气。在抚松县桥镇,记者见到了从13公里之外的工地上匆匆赶来的郭广波师傅。黝黑的皮肤,略显疲惫的神情,不辞却又亲切可人,郭广波身上散发着中国工人身上特有的踏实与质朴。

  今年46岁的郭广波是省第六探矿地质工程大队钻井分队队长。30年来以精益求精的工匠,潜心钻研钻探技术,总结创造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打超深孔、超斜孔、超难孔的一整套钻井绝活(“郭广波三超项目工作法”),创造了多项地质钻探纪录,被誉为地质“新铁人”。

  三超项目工作法就是在复杂地质中打超深孔、超斜孔、超难孔的一整套钻探施工技艺,是郭广波和战友们几十年来追求地质钻探最高境界的实践创新。凭着这套技艺,他带领野外钻探分队打下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坑内钻、60度超斜孔、2500米地热深井、大裂隙接桥堵漏、金刚石钻进涌水治理......在业内,一提起六大队的郭广波,干野外钻探的都竖大姆指。

  省漠极村位于中国最北部,2010年深秋为了成功打出1600米的地热井,郭广波不仅要克服低温严寒的天气困难,还要克服人曾用半年时间只钻进600米的坚硬和复杂地层的困难。

  深秋的漠河室外温度达到零下35度~48度,滴水成冰,是难以的极寒天气。然而郭广波却要长达24小时的站在操作台上,为防止冻伤,郭广波让战友们取芯前将火炉烘热的砖头垫在脚下取暖。

  “天太冷了,冲洗液、钻具、泥浆、绞车绞绳都结冰,没办法正常操作。”郭广波说。针对这些难题,他改沉积岩地层适用的复合片钻头为金刚石钻头,巧妙地用防冻剂和食盐冲洗液性能,每次取芯两人一组轮流值班。一人拉绞车一人用木条钢丝绳,解决了钢丝绳携带泥浆上返至钻塔天车冻死滑轮的难题。

  “中间很多队友生病,患感冒,轻的吃药工作,重的到村医院打针”,在工友生病期间,哪个岗位缺人他就顶哪个岗。70天下来郭广波消瘦了10斤,钻孔却顺利达到1623米设计深度,同志们也安全返程。这个刷新当年全省深孔记录的工程,被当地誉为中国北极第一站。

  2013年在白山江源施工地热钻井,当钻到1001米时遇到空前事故,钻井液全面漏失。后了解到,井口一带地下相当深度,过去曾有开采煤矿废弃的巷道,有可能钻井进入了废弃巷道。在这之前,从未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郭广波彻夜思索着新的解决办法,他召集大家集思广益,分析原因。钻井遇到这个层位,钻具落差为1M,说明巷道高度1M,宽度不详,用球类填充物重量较轻,接触面为圆型无内阻力,在千米地下的液柱压力下全部流失了,泥浆材料严重浪费。

  “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材料填充,当时也苦思冥苦思冥想了好久,无意中看到钻机平台上有几块砖头,突然想到砖有一定重量,破碎后堆积在一起时棱角互相挤压,形成一定内阻力,在液柱的压力下不易流失。”郭广波说。

  在和大家讨论实施方案后,郭广波迅速从当地砖厂拉来砖,为增加砖头间的密实度,同时投入粘土球和水泥球,随时下钻随时观察钻具上升情况。“当钻具上升高度达1.20M时,为孔内填充物的胶结强度,再向孔内泵量水泥浆,候凝24小时,再进行小压力透孔钻进。这样进行到处理事故第38天时,冲洗液终于又返出了井口。”郭广波神奇的技术水平被业内泥浆专家誉为“钻井界的北方堵漏奇迹”。

  “有时候遇到不好的天气,特别难走的,很多机器只能靠人工抬,无论多重的机器都得抬。”长期穿山越林,所到之地多是人烟稀少之处,潮湿的气候加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今年才46岁的郭广波身上患有多种职业病,其中最严重的的是腰间盘突出。“特别疼的时候,只能贴块膏药,工作还是要继续,一旦机器运作来,就不能中间停止”

  在郭广波带领的队伍中有3个班组,每个班组4个人,实行三班倒机制。机器运转下来不会停,24小时不间断,每次出工作业短则四到五个月,长则半年以上。“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工作,家里的事一点都顾不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郭广波一家三口分住在三个地方,在洛阳师范学院读书的儿子,留在延吉家中的妻子,还有随着工作地点不断变换居住地点的自己。对家人的想念,是每位钻探工人无法回避的问题,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之后,躺在异乡的床上,对家人的想念如涟漪般久久不能平静。

  长期工作不规律,变换工作地点,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住宿的问题。“有时候运气好的时候可以住老乡的房子,运气不好的时候只能自己搭帐篷,我们这次还比较幸运,住在老乡不用的民房里”在郭广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郭广波居住的民房。

  几块长方形柱状的砖头架着一张木板,盖着一席床铺和棉被,郭广波和队友们就睡在这种简单的组合“床”上。三四间普通的民房里,平均每件房里摆了三张这种简易床,在房间的角落里散落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虽然是典型的东北瓦房,但这幢民房里却没有任何取暖设备,转眼入秋,很难想象工人们如何应对东北及其严寒的气候。“这样的条件比起自己搭帐篷住已经好多了。”郭广波笑呵呵的说。

  “干一件事,就是要踏踏实实的干好,条件再艰苦,都要想办法克服,地质工作苦,但总要有人去做。” 在美丽的在海兰江畔的六大队,在地矿局,郭广波凭着精益求精的“工匠”和“铁人”意志影响着一大群青年钻工。做一个精致的钻井大师,是郭广波心底的梦想。在崇山峻岭中,在高高的钻塔下,郭广波带领着自己的弟兄们践行着他们伟大而朴素的梦想。

  距离延吉500公里左右的桥镇富民村山脚下,竖起了一座26米高的钻探井架。这是郭广波和队友们正在勘探的一个油页岩项目。钻井工作台建在30度斜坡的山脚下,四周全部是高山,开车在山上走五六分钟能够到达山下的村子。未来5个月,郭广波和他的兄弟们要在这座山上度过,计划向下勘探3000米。如果钻探过程不顺利,这个时间可能会延长。

  奔腾的黄河水,神秘的水洞沟,雄踞的古长城,的戈壁滩。宁东煤田是最具优势的能源;是经济腾飞的巨大引擎;大自然赋予了这片热土宝贵的地下乌金,便捷的交通铺就了贯通阡陌的通衢大道。神华宁煤集团——羊场湾煤矿,西北第一座大型知识化、数字化、花园式矿井,就雄踞这里。

  “大国工匠进校园”首场活动在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故宫博物院钟表修复师王津、中航工业首席技师李志强两位大国工匠向职技学院千名师生现场表演了精湛的技艺,还与师生互动交流。

  一场秋雨一场寒,刚刚下过雨的东北山区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气。在抚松县桥镇,记者见到了从13公里之外的工地上匆匆赶来的郭广波师傅。黝黑的皮肤,略显疲惫的神情,不辞却又亲切可人,郭广波身上散发着中国工人身上特有的踏实与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