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次调查针对山东大学在校本科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以了解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找出学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表明:(1)山东大学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但是锻炼情况不容乐观,锻炼时间、频率达不到国家要求;(2)增强体质、减肥、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压力、兴趣娱乐是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3)慢跑散步、乒羽网、篮足排、自行车是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选择;(4)自发结伴和单独行动是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形式;(5)自身惰性、场地设施、天气条件、学业太重是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6)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及考核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学校没有发挥出在推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应有的作用。
随着“山东大学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节”的启动,山东大学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旨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这再一次提醒了我们课外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意识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为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情况着实堪忧,心血管系统能力,呼吸系统功能、力量、协调性、耐力均仅仅出于及格水平,大学生体质状况总体不良[2]。这种情况与大部分学校教育的“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体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大部分学校在近年来都开始重视体育,对体育的教育、考核方式进行了积极的,举办大量的体育赛事和活动,但是在发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面却明显滞后。学校往往只重视体育赛事、活动的外在宣传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整体状况关注度极为有限。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学校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本次调查针对山东大学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参考,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越来越多的终身体育者,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节”的深入贯彻实施。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期刊和论文,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2)问卷调查法。根据选题的目的,设计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卷》,以山东大学济南市的4个校区(洪家楼校区、兴隆山校区、中心校区、趵突泉校区)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0份。
(3)法。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在各校区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大学生作为对象,并且与本校体育学院的校区主任、任课老师进行座谈,就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程教育考核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调查。
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积极稳定,而积极稳定的体育态度又能够产生良好的锻炼行为。所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强度是衡量体育态度的重要指标[3]。
有少数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基本每天都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只占总体比例的9%,每周锻炼3~5日的学生占总体比例的13%,而每周只参加1~2次和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体比例高达78%。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实行的体育人口标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图1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整体上要比女生多。男生中基本每天、每周3~5日和每周1~2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占男生总数的百分比均比女生同项目的百分比要高,而女生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女生总数的百分比为49%,比男生同项目的百分比16%高出很多。在中,男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大多是个人兴趣爱好。而女生则正好相反,大多数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并不感兴趣,根本就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其重要动力来自于保健和减肥,因而难以课外体育锻炼。
图2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整体上要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其总数的43%,远高于文科专业学生的27%。而在其他项目上,文科专业的学生百分比均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中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设置、学业压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理工科学生普遍课程较多,课后作业繁重。尤其是工科、医科学生,课后时间被各种实验、实验报告、设计图所挤满,很难挤出时间放松自己,参加体育锻炼。
图3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整体上比大三大四的学生要高。其中大一大二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所占其总数的百分比为16%,遥遥领先于大三大四学生的3%。其余项目大三大四学生的百分比均不比大一大二学生低。在中我们得知,这和高年级未开始体育课、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因素有关。
由表5可知,我校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其中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少。除了基本不参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以外,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同学大部分锻炼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
结合图4,得知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女生占多数,女生在这个时间段的人数占女生总数的百分比比男生同项目的百分比高出13%。结合,这与女生的体质有比较大的关系,女生体质相对男生较差,耐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均不如男生,因而锻炼时间往往比男生要短。锻炼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时间段里,男生占其总数的38%,在这个时间段里的学生占了绝对多数。除了体质原因,这和男生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很大原因,男生参加篮球、足球、羽毛球的人数较多,而这些项目往往会耗费比较长的时间。
根据上文提到的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人口标准(每次身体活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为达标),男生达标率(64%)明显要比女生(33%)高。对于这件事应该辩证的来分析,女生如果锻炼30分钟以上,可能会对大多数女生产生比较大的刺激,锻炼效果并不一定会好。如果不是为了提高专项技能或参加比赛,女生锻炼时间在15~30分钟比较合理,能够达到增强体质和健身的目的,若锻炼时间较长,易产生疲劳和损伤。但是女生中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高达39%,这一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得到重视,女生是需要被动员参加运动的主要人群。
综合2.2 大学课外身体育锻炼的时间、频次,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很不乐观,其中女生情况相对更为糟糕,另外理科生、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也并不理想。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体育意识、行为方式和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和组织力度[5]。
从表5可知,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的主要形式为自发结伴、单独活动、活动和统一组织,这四种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分别发挥了学生、学校和组织的主体性作用,如何有机地把它们结合起来是高校开展课外体育锻坏的关键。根据调查数据,有54%的学生选择了“自发结伴”的形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选择“单独活动”的学生占了总数的31%。而“活动”和“统一组织”分别仅仅占4%和11%。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大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同学或朋友一起,或者单独锻炼,而学校和组织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作用极其有限。
在中,我们得知我校学生参加的主要体育活动为慢跑和球类运动,其中慢跑运动中女生占多数,而女生多是在夜间参加慢跑,所以往往结伴而行。而球类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团体性运动,因此选择“自发结伴”的形式的学生超过半数。选择单独活动的学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缓解压力、舒缓心情,故单独行动;二是学习压力较大,闲暇时间比较零散,不便结伴行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活动和统一组织在其中占的比例很小,这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方面。学校、学院、班级每学期组织的体育活动、赛事有限,每年学校的体育文化节以举办五大球类比赛和田径运动会为主,大众化赛事很少,而学院则以学校举办的赛事组织内部选拔赛,大众化赛事和运动同样很少。因此,学生根本并没有很多机会通过学校学院统一组织的活动进行锻炼。活动占的比例很少这与的性质和学校的政策有关,我校的体育类本身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学校“精品”、“十佳”极少会有体育类。另一方面,学校给设置的太多,缺乏充分的自主和,以我校羽毛球协会为例,一直以来都是我校体育类的大协会,但是由于学校注重表面,要求协会定期开会、交报告,二者产生矛盾,羽毛球协会已来到解散边缘。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体育行政部门和大学开展体育工作、提高体育参与度所必须了解的重要方面,因此,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现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图5的调查数据,慢跑散步、球类运动和自行车是我校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其中通过“慢跑、散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数的70%,在个项目中一枝独秀。选择“乒羽网”、“篮足排”这六大传统球类运动的学生百分比分别为34%和28%,仅次于慢跑散步。选择“自行车”的学生占了19%,剩下的体育项目则普遍比较冷门。
结合内容得知,慢跑散步之所以一枝独秀,原因有两点,一是场地设施比较健全,活动本身技巧和技术要求低,门槛低,属于大众化运动;二是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耗费时间容易控制,因而深受学生喜爱。六大球类则属于我国传统项目,在我校受欢迎的原因一是项目本身,该项目集健身性、竞争性、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于一体,参加这类运动对于增强体质、增进同学交往、情绪、缓解压力都有很大帮助;二是学校原因,学校及各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为数不少的六大球比赛,并有丰富的学分,成为学生参加该类运动的一大动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六大球参加人数少于散步慢跑,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场地设施的不健全。我校通过自行车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与山东大学在济南的校区设置有关。山东大学济南各校区距离并不是很远(除兴隆山校区和软件园校区),大学生在各校区之间来往走太慢,坐车太麻烦,所以很多学生采取自行车的方式,尤其是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与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这两段程学生骑自行车来往较多,程耗时在15~25分钟之间,同样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也算在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之中。
由图6、图7的调查数据可知,我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同样有差别。在男女生之间,男生参加对抗激烈的活动较多,女生往往会选择比较温柔、低烈度的运动。这与二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性不同有关,女生往往是为了健身减肥,而男生则是因为球类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强而被吸引。在专业之间,理工科学生参加的运动则要比文科生更具对抗性,这与各学院的政策有关。相对于文科学院,理工科学院在我校地位相对更高、财力更强,会更重视、更支持学校比赛较多的球类运动,甚至每年在招生时都会特招特长生。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形成后会对个体体育的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6]。
根据表6的调查数据,我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很积极,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重要”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88%,认为“无所谓”和“不重要”的学生仅分别占10%和3%。由此可见,我校大部分学生都十分重视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果学校加以正确引导,在改善学生生活方式方面会有比较好的成效。
根据表7的调查数据,我们得知我校学生对于自己的身体素质的满意度并不高,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7%,认为“还可以”的有54%,“不满意”的有29%。这一点和我校现实基本符合,在中,多位体育老师在谈到每学期一次的学生长跑测试(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中,能够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的学生并不多,达标率只有四成。在今年全国进行了大学生体育测试,增加了长跑测试,我校学生替考、漏圈的现象十分严重,成绩注水、弄虚作假的成分很高。这都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质情况堪忧。
另外根据图8、图9的调查数据可知,男生中对自己身体素质“很满意”的比例为25%,高于女生的12%。从中得知,大部分女生均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自身的惰性成为她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因此女生对自己身体素质的满意度较低。另外,大一大二学生中对自己身体素质“很满意”的比例为25%,“不满意”的比例为20%,相对应的大三大四学生的数据分别为12%和35%,可见高年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满意。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校大二结束后就不再开设体育课,没有体育考核,并且全国大学生体育测试刚刚进行,因而高年级学生并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推动力、压力;二是高年级学生面临实习、找工作、考研等压力,没有精力和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综上所述,我校学生有着相当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较容易被动员“操场”,但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却不理想,身体素质也不乐观。这与学校在这方面的有关,也和学生自身的惰性有一定关系。因此,接下来将分别研究学校和学生没有将意识付诸行动的原因。
根据表8的调查数据,我校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对教学满意的学生仅占15%,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持比较中立的态度,承认有问题,但也觉得还说得过去,并无大碍,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71%。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很不满意”,这部分学生虽然不多,但是必须得到每一位任课老师的重视。学生不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老师的自身水平、教学态度和课堂气氛这几方面。
山东大学的体育课和其他大部分高校相同,均开设2年(4学期)体育课程,高年级(大三开始)不再开设体育课。但是表9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有50%的学生希望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不愿意”的学生占29%,持中立态度的学生占21%。因此,我校意识普遍比较强烈,有比较强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学校需要重视这部分学生的意愿,可以考虑高年级继续开始体育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的学生主要是男生。根据图10,男生中愿意高年级继续上体育的学生占男生总数的61%,而女生的百分比只有42%。这也进一步显示了男女生之间体育运动意识上的差别。
表10的调查数据表明,我校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的考核方法也并不是很满意。认为体育课程考核“合理”的学生占16%,认为“很不合理”的学生占了21%,认为“不是很合理”的学生占了63%。我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考核的评价情况和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情况基本一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发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考核方法的不满大多是因为每学期体育课都有长跑测试,认为体育考核方法不科学、流于形式、打分没有客观标准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图11的调查数据可以做出一定的解释,理工科的学生认为体育考核方法合理的学生占了21%,高于文科学生的10%,理工科学生认为体育考核方法不合理的学生占14%,低于文科学生的29%。理工科学生整体上比文科学生体质要好,另外我校理工科学生中男生所占比例极高,因此理工科学生相对而言对于长跑测试的不满的程度会比文科生低。所以,我校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考核的不满应该辩证的来看,耐力是大学生评价身体素质一个重要标准,我认为有必要开展长跑测试,学校在这方面不必负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认为学校体育课程考核“合理”学生比例很低,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考核方法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的。
综合2.6的调查研究,我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各方面满意度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责无旁贷,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方面。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的一种心理活动[7]。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可以使学生在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行调整运动手段、方式、时间等,从而适应的变化,保持自己的体育爱好与锻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图12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中,“增强体质”所占的百分比最高,为68%,“兴趣娱乐”占44%,“缓解压力”占34%,“丰富课余生活”占30%,“减肥”占28%,这几项是主要的几个动机。“增强体质”所占百分比最高,成为首要动机,这表明我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比较正确。“兴趣娱乐”、“缓解压力”、“丰富课余生活”也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说明了体育锻炼在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已逐渐得到大学生的认可,也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崇尚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观,即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个性发展、人际关系和谐、休闲娱乐[8]。“减肥”也占据一定的百分比,说明大学生对形象更加注重。这也提示大学体育老师要把我年轻人对时尚体育的向往心理,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时地引入时尚体育的内容,以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图13的调查数据显示,男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女生中选择“减肥”的人数占女生总数的21%,男生内部则仅有6%的人选择减肥;其二,男生中选择“兴趣娱乐”的人数占男生总数的36%,女生则只有14%;其三,男生中选择“丰富课余生活”的人占男生总数的26%,女生为9%。这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间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一些细微差别,女生相对而言有更多人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身体的形象。这也与以上关于男女生运动持续时间的研究有关联,女生有更多人希望通过锻炼减肥,若运动量大则会产生肌肉,女生对此很,因此女生会比男生的运动持续时间整体上要短。男生中更多的是因为对运动的热爱而进行锻炼,这些男生把体育锻炼当成了普通生活中的一部分。男生因为“兴趣娱乐”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则为以上关于男女生对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的调查结果提供了解释,正是因为男生中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较高,把它视为一种日常娱乐,因而会更加支持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同时,以上两个差别也解释了我校男女生之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项目上的不同,男生选择球类运动较多原因在于兴趣,女生选择散步慢跑较多原因在于减肥。
根据图14的调查数据,阻碍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和因素。其中主观因素是最大的阻碍因素,选择“自身惰性”的学生占了27%,是所有因素中百分比最高的一项,另外“课余时间安排太满”占了13%,“没有同伴”占了12%,“缺乏兴趣”占了9%,“自身条件不允许”占了4%,因此主观因素加总共占了65%。学校方面则是第二大因素,选择“学业太重”的学生占了19%,1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场地、设施”,13%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学校组织引导”,学校因素加总为49%。因素在济南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阻碍因素,16%的学生因为“空气质量”不参加体育锻炼,15%的学生则是因为“天气、温度”,因素加总为31%。另外,图15表明,阻碍我校理工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和文科生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业太重”。
在以上各种因素里,除了客观的因素并非是我们学生和学校力所能及、短期内可见成效的因素以外,其他因素都值得我们的研究和重视。主观因素成为阻碍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自身惰性”又是所有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表面上看是我们大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是学校难逃其咎。大量不足是整个中国普遍的问题,解决的根本不在于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们之前的调查研究也证明了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很强。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的组织和引导,学校必须主动的想办法把学生从宿舍、从被窝、从电脑手机前拉到操场上,拉到阳光下,学校可以组织活动把学生“拉”出来,也可以增加体育学分把学生“逼”出来,这都是解决“自身惰性”和“没有同伴”的方法。至于“课余时间安排太满”、“缺乏兴趣”和“自身条件不允许”则需要学生自己解决,但这几项也仅占了26%,并非主要阻碍因素。学校因素里面场地设施、学业、组织引导都是几个主要的因素。其
中,学校场地设施的改善需要学校的资金和空间的支持。组织引导方面的改善需要学校提高整体的设计规划能力,全面考虑体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的整体安排,大幅度提高大众化运动的数量,同时各个学院也要配合学校的活动,发挥出班集体的积极性。学业方面的改善则需要与学校教学机构的配合,压缩无用课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调卷最后设置的一道性选作题是“你会采取什么办法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这道题一共回收86份有效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86份回答中,认为需要改善场地设施,组织比赛、集体活动,增加体育学分的一共有79份,占了90%,只有少数人认为需要学生自己自觉,加强体育锻炼意识。这也和2.7.2的调查研究完全一致。
(1)山东大学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是积极的,但是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较少、持续时间较短,达不到国家体育人口划分的主要指标。其中女生、理工科学生、高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相对更加不理想。
(2)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形式主要是自发结伴,其次是单独锻炼,参与统一组织和活动的人数较少。其中男生偏重于球类运动,女生则集中于散步慢跑上,理工科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比文科学生强度、对抗性高。
(3)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我校大学生最受欢迎的是简便易行、低强度的散步慢跑,其次是集健身性、竞争性、娱乐性、对抗性为一体的球类项目,和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自行车。
(4)我校大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评价、考核方式普遍不是很满意,大部分学生愿意高年级继续上体育课。
(5)增强体质、兴趣娱乐、缓解压力、丰富课余生活、减肥是我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表明我校大学生体育观念在转变,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和需要有较的认识。其中男生较偏重于兴趣娱乐,女生较偏重于减肥。
(6)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自身惰性、学校场地设施、学业太重、缺乏学校组织引导、空气质量。其中学业因素对理科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校需要继续推进和改善“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节”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和比赛,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物资保障,改善场地设施,改善学分设置、课程设置,以改善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2)不断优化锻炼,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应加大投资,改善体育器材和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经常性的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赛。
(3)建立政策性惩制度。把体育成绩和课外体育锻炼挂钩,吧体育课时间完成不了的任务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得到弥补。对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励,给予体育加分。提高体育课的学分,增加体育成绩在综合测评中的比重。
(4)学校及学院要积极组织各类体育。通过开展一些列丰富的课外体育集体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寻找志同道合的运动同伴,满足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需求。
[3] 赵红卫. 郑州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D].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罗义文, 王禄修.重庆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7] 郝海涛.长江三角地区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