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4日开始,成都市驻京办撰写的一份调研报告——《北上杭深培育“独角兽”企业的主要做法及对成都相关工作的》,在蓉城的政商两界引发广泛热议。
黄桷树财经注意到,上述调研报告给出的定义是:“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2006年及之后成立),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企业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称为“超级独角兽”。
(一)平台型企业拆分孵化“独角兽”企业。据统计,北上杭深由平台型企业业务拆分而来的“独角兽”企业有29家,占国内“独角兽”企业数量的22.14%;总估值达2152.4亿美元,占比44.14%,比如,阿里巴巴孵化出7家“独角兽”企业——估值75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估值390亿美元的阿里云、估值80亿美元的口碑、估值76.9亿美元的菜鸟网络、估值30亿美元的阿里音乐、估值21.1亿美元的淘票票、估值15.5亿美元的钉钉。
(二)平台型企业战略布局“独角兽”生态系统。平台型企业通过自孵化以及战略投资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独角兽”生态系统。比如腾讯系有美团点评、小米、滴滴快的、人人贷等16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1320亿美元。腾讯布局的“独角兽”能够帮助其拓展生活消费的O2O业务,构建移动互联的完整链条,同时助力腾讯在新技术如云服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占领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经济”领域正在集中催生“独角兽”企业。一是分享经济领域,在出行分享、空间分享、美食分享、金融分享等领域,聚集了优拜单车、丁丁停车、住百家、小猪短租、宜人贷、百度百家、爱大厨等大量的潜在“独角兽”。二是平台经济领域,包括互联网(金融、医疗、教育)和技术型、数据平台型企业,集聚了点融网、麦子金服、华领医药、学霸君、邮乐网等一批潜在“独角兽”。三是智能经济领域,在大数据应用、虚拟现实、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领域产生了大量“独角兽”,聚集了微鲸科技、晶赞科技、随身云等一批潜在“独角兽”。
《北上杭深培育“独角兽”企业的主要做法及对成都相关工作的》显示,截至2016年底,成都市尚无“独角兽”企业,主要原因:一是全市研发投入少,居副省级城市第8位;尤其是企业投入低,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0.62%(注:2014年的数据)。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重大技术、创新产品和知名品牌少,对经济转型升级辐射带动不力。
(一)制定成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一是加强对成都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研究,掌握其发展规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开展潜在“独角兽”企业摸底,建立“独角兽”种子企业储备库,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二是深入学习借鉴北上杭深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先进经验,采取重点引进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的思培育发展“独角兽”企业。结合成都新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独角兽”企业引进和培育计划,确保“独角兽”培育有目标、有计划、见成效。三是研究制定从“高新技术企业一科技小巨人企业一“独角兽”的阶梯式培育径。制定“独角兽”企业政策支持方案,通过普惠性政策和区域性、个性化政策相结合,打造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是将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天府菁蓉中心、菁蓉小镇3个双创载体引领区打造成国家创新创业高地,聚集人才、资本、文化等创新要素,形成良好创业生态;大力引进国内外孵化器,完善“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二是挖掘吸引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成立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独角兽”成长学院,加强与科研院所、央企、高校合作,汇聚创新人才、金融资本、科技,打造成都创新高地“独角兽”生态圈。三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进和培育更多的“独角兽”企业,不断提高创投整体竞争力。
(三)“招商十培育”双管齐下培育“独角兽”。一是研究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三大领域,注重在招商引资中引进相关平台型企业,依托大企业成熟的资源整合能力,孕育“独角兽’’企业。二是推动腾讯西部创新中心、微软云加速、乐视云计算西部创新中心、阿里百川、韩国瑞齐昊孵化器等落户成都的国内外知名新型孵化器,成功孵化一批“独角兽”,重点促进腾讯在成都大力实施“双百计划”,孵化“独角兽”公司。三是注重在川大、电子科大、交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自主培育种子型“独角兽”公司,借鉴梦想实验室种子基金、启迪种子基金等平台基金运作模式,配以基金和式基金,增强成都市种子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对高校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科技本地率,力争孵化一批本地“独角兽”。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