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月3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肯德基“速生鸡”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监管链上再度出新问题:企业食品检测发现隐患后,为何没有在第一时间收到风险报告?面对商业利益和公共责任,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行为谁来规范和约束?在社会各方纷纷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检测机构的问责何以至今无果?
让上海食品安全实现无缝监管,针对“”现场代表委员们的疑问和,市食安办负责人昨天接受本报专访,透露今年将启动第三方检测机构重大信息报告制度。
2012年11月,六和集团“速生鸡”事件,肯德基被卷入其中。市食药监管局查明,2010年到2011年,百胜集团共计委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对来自山东六和集团的鸡类产品检验19批,结果发现有8批产品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检测结果均以检测报告的形式报告百胜集团。然而,市食药检验所在检验出了产品问题后并未市食药监管局。
“对待民生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生产商、供货商、零售业者等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要尽到最高的注意义务。”厉明代表说,不良厂家、商家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追逐高额利益,究其原因,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较低等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在本次“速生鸡”事件中,下属检验机构在发现问题后未予,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连日来,他正在撰写一份书面意见,呼吁对“问题检验机构”实施问责。
在此次“速生鸡”事件中,市食药检验所是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接受委托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上海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仅市质监局今年审核认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就有64家。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在接受商家的检测委托时,大多在合同中约定保密义务。一些检验机构便以此为理由,认为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公开客户的资料。厉明对此反驳道:“保密的前提是,对非法行为、信息保密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他举例说,律师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也具有保密义务,但如果在代理案件过程中,律师发现其委托人正在酝酿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行为,就必须向部门及时报告。“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先,这点必须在法律中予以明确。”厉明表示。
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食品检验机构的信息申报是否有明确?厉明翻遍法规后发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对食品生产、销售方和监管部门的义务和职责,也覆盖到了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责任和处罚,但是没有明确对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的责任。
不过,他查阅到卫生部此前在《关于印发〈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通知》中曾过,“食品检验机构接受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发现含有非食用物质时,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向食品检验机构所在辖区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的复印件、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身为律师的厉明说,卫生部规范性文件是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他修改《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对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设定重大信息申报的义务。”
市政协委员朱同玉在接受采访时,不妨借鉴传染病强制报告制度,设立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的定期报告制度。“法律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对病人的病情隐私保密,但是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法律医院必须在接诊后的时间内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朱委员说,在时间内没有的医疗机构要被问责,食品检验机构为了客户利益瞒报信息也应设定责任。
来自食品安全执法领域的市代表刘震华告诉记者,“速生鸡”事件发生后,上海质监系统已经向所有申报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在发现重大食品安全违法线索时应及时报告。“建立重大信息报告制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此前由于缺乏这种制度,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漏洞钻,为其食品加工的违法行为打掩护。”
据他介绍,目前对食品的抽检大多有检测指标,指标外的化学添加剂由于缺乏标准很难测出。此前有个别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恶意添加非法物质,但他们不了解究竟检测哪些项目,担心在部门的抽检中被发现,就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检验。“第三方检验机构和抽检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果第三方检验时没有发现非法添加物,那么一般抽检也很难发现。”一些正是利用第三方机构不主动申报的制度漏洞,用第三方检测来给违法行为“投石问”,以此规避检查。
“速生鸡”事件发生已有月余,为何对于瞒报信息的上海市食药检验所却至今没有问责?“”现场,代表委员们就此纷纷提出质疑。
厉明代表说,由于法律没有明确,食品检验机构瞒报信息后无法问责。”他,相关部门应尽早公布对市食药检验所的调查结果和问责处理意见,“应该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法律成本。”
朱同玉委员则从规范整个第三方检验行业的层面提出,应当从重从严处罚瞒报信息者。“一旦违反不主动向报告,并因此造成重大的损害,应当吊销检验资质,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如果是部门下属机构,还要追究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此外,还应对违法检验机构予以重罚,如果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严重的,责任人应当入刑。”
补叉领域真空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例如奶茶铺卖奶茶咖啡,从目前的监管分工来看,属于“现制现售”,按照要求必须是现场加工当场外卖,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但是有的商家没有按照监管要求做,而是在地下购买了劣质奶茶运到店铺销售。按照目前的分工,地下属于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类似这样的食品违法案例日益增多,如果要从源头上查处,就必须多部门联合执法。
“”现场,代表委员们表示,上海自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制度以来,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关键是源头上监管存在漏洞。
如何让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全程“无缝隙”?市代表刘震华说,多头管理看起来处处有人管,实则每一步都涉及跨部门协调,在执法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农产品监管涉及工商局、商务委、农委、质监局、食监局,其中协调工作就相当复杂,一旦信息沟通不畅,就容易出现执法真空,给可乘之机。
刘震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走红,由网购引发的执法难题也不断凸现。“譬如一家广东商户在位于浙江的淘宝注册后,把发货点放在山西。一旦发现这家商户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执法地点将涉及三省,而跨地区的检测和监管难度更大。”他表示,信息不畅是联合执法面临的最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