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讲的是,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谈原创性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对“原创”设定量化的标准,因为对于“原创”,各式各样不同的文化类型艺术类型,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进行界定,很难有一个大家都的标准。不可能你搞出一个公式来,然后一劳永逸地解决什么是原创的问题。这不可能的。精英文化的,大众文化的,标准不一样。大家都已经讲了这个问题。这充分说明要用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制定出一个何为原创的标准,这不太可能。
其次,在作家或艺术家的心理角度,来研究原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能力,比如说想象力等等,好像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这是创作心理学的问题。
今天的讨论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还是对原创的社会文化的一些观点和讨论。我个人认为,原创(或者你把它叫做创新、创造力等,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大差别)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这个问题在当下中国比较有现实意义,大家也比较能达成共识。所以我把问题聚焦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制度,才能让人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的发挥,有了这样的就不愁产生有原创性的作品。现在中央大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创新”这个问题很重视,这是一个上下大家很关心的问题。而“创新”和“原创”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前总说:要创造良好的,让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大意)。这个问解决了,原创的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另外,关于原创和经验的关系。我不太同意给“经验”“伪经验”“验”下一个标准。这恐怕也很难做到。刚才很多人都强调:原创必须扎根于我们的真实经验。这点我同意。但是你说界定一个“什么是伪经验”的标准,同样不太可能。我们曾经有一个关于“真实”的标准,有关于“本质真实”和“表面真实”的划分标准,最后证明所谓“本质真实”不过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那种“真实”,而这个“真实”恰恰是最大的虚假(比如反应所谓“本质真实”的民歌)。经验的问题也是如此。谁有判断什么是验,什么是伪经验?马尔库塞说美国大众的幸福感是虚假的,我很怀疑这个说法:你怎么知道它是虚假的?这样一种判断实际上把自己放在一个对于别人经验之的神判官的地位上,好像你比他本人还有有资格判断他的经验是不是真。这不是很么?
我以为,与其争论经验之(这倒是一个真正的伪问题),不如去问这样一个比较真实、重要的问题:每个人是不是都具有讲述自己经验的?我们现在是否具有这样的社会文化?
历史上所有文化人创造力勃发、原创性文化产品、文艺经典大量涌现的时期,无一例外都是社会文化极为宽松、至少是相对宽松的时期,比如先秦时期,五四时期,八十年代。而文化主义的(比如“”时期,清代时期)只能导致文化艺术界的万马齐喑、一片荒芜,更不要说什么原创了。联系我们今天的而言,这个问题也没有过时。我们的原创仍然是很不理想的。比如,今年的诺贝尔文学者获者的著作,是一本讲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经验的史著作。我们的天津化学品爆炸的者家属以及一些幸存者的经验在我们这里能讲述吗?如果这样的经验能够得到真实讲述、记录,我以为绝对是原创性的,因为这个经验太中国化了,绝对真实,而且特别有中国特色。所以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一个每个人可以讲述自己经验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其实用不着太多去研究究竟创造力是什么,而应该大家共同努力来争取一个表达自己经验的。在的干预下讲述的经验不可能是真实的在大的年代如果能够真实讲述自己的受饿经验这个经验必然是真实的但是如果面对的镜头或话筒,你只能讲“形势大好”“越来越好”,这当然就是伪经验。因此,更真实的问题其实是:你有没有来讲自己的真实经验。这是一个更迫切,更根本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能够回答刚才有人说的中国经验和“总体性”的问题。一个真实地生活在中国本土的人,一个自己的困境的人,只要让他表达自己的经验,这个讲出来的经验就不但是真实的,而是一定是中国的。“中国经验”其实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它没有心理器官和感受器官,它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严格意义上(字面意义上)的经验(或者情感)。所谓“中国经验”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经验(正如中国故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经验”的说法必须落实到个体才是有意义的。还是以《切尔诺贝利的回忆》为例。全书没有出现什么“苏联经验”的说法,但是每一个回忆者的经验都是典型的苏联经验。我觉得没有必要着意在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对比中把握“中国经验”,只要地讲出每一个中国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就都是中国经验。只有在一个人说假话而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他说出来的经验才会中国经验,因为他了一个人真实的经验。
至于总体性的问题,道理也是一样的。这里我把“总体性”理解为代表性、集体性或典型性。总体性或代表性存在于具体性和个别性中。离开了活生生的个体,我们到哪里寻找“总体性”“代表性”“集体性”?难道存在什么离开个体的集体,脱离具体的总体?我以为没有,如果一定要把总体性和个体性对立起来,把集体性和个体性对立起来,那么,这个总体和集体就会成为压抑和个体的虚假“集体”和“总体”,也就是窃取了“人民”“总体”名义的者。
这就是我的一点临时想到的浅见,谢谢大家。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我不敢做总结,本来也没有想发言,但是祝老师希望我最后讲一讲,我就简单讲几句。
首先代表文化研究院对马文所,对祝老师表示感谢。虽然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但对中年论坛的对活动一直比较关注。你们每一期的论坛都给我寄,我觉得办的很好。这是第一次合作,但希望不是最后一次,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下面我代表自己说说对今天这个话题的看法。听了大家的语言,听了主讲人的报告,很受(虽然我感到更焦虑了),至少有一些问题明白了。首先我想讲的是,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谈原创性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对“原创”设定量化的标准,因为对于“原创”,各式各样不同的文化类型艺术类型,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进行界定,很难有一个大家都的标准。不可能你搞出一个公式来,然后一劳永逸地解决什么是原创的问题。这不可能的。精英文化的,大众文化的,标准不一样。大家都已经讲了这个问题。这充分说明要用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制定出一个何为原创的标准,这不太可能。
其次,在作家或艺术家的心理角度,来研究原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能力,比如说想象力等等,好像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这是创作心理学的问题。
今天的讨论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还是对原创的社会文化的一些观点和讨论。我个人认为,原创(或者你把它叫做创新、创造力等,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大差别)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这个问题在当下中国比较有现实意义,大家也比较能达成共识。所以我把问题聚焦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制度,才能让人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的发挥,有了这样的就不愁产生有原创性的作品。现在中央大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创新”这个问题很重视,这是一个上下大家很关心的问题。而“创新”和“原创”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前总说:要创造良好的,让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大意)。这个问解决了,原创的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另外,关于原创和经验的关系。我不太同意给“经验”“伪经验”“验”下一个标准。这恐怕也很难做到。刚才很多人都强调:原创必须扎根于我们的真实经验。这点我同意。但是你说界定一个“什么是伪经验”的标准,同样不太可能。我们曾经有一个关于“真实”的标准,有关于“本质真实”和“表面真实”的划分标准,最后证明所谓“本质真实”不过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那种“真实”,而这个“真实”恰恰是最大的虚假(比如反应所谓“本质真实”的民歌)。经验的问题也是如此。谁有判断什么是验,什么是伪经验?马尔库塞说美国大众的幸福感是虚假的,我很怀疑这个说法:你怎么知道它是虚假的?这样一种判断实际上把自己放在一个对于别人经验之的神判官的地位上,好像你比他本人还有有资格判断他的经验是不是真。这不是很么?
我以为,与其争论经验之(这倒是一个真正的伪问题),不如去问这样一个比较真实、重要的问题:每个人是不是都具有讲述自己经验的?我们现在是否具有这样的社会文化?
历史上所有文化人创造力勃发、原创性文化产品、文艺经典大量涌现的时期,无一例外都是社会文化极为宽松、至少是相对宽松的时期,比如先秦时期,五四时期,八十年代。而文化主义的(比如“”时期,清代时期)只能导致文化艺术界的万马齐喑、一片荒芜,更不要说什么原创了。联系我们今天的而言,这个问题也没有过时。我们的原创仍然是很不理想的。比如,今年的诺贝尔文学者获者的著作,是一本讲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经验的史著作。我们的天津化学品爆炸的者家属以及一些幸存者的经验在我们这里能讲述吗?如果这样的经验能够得到真实讲述、记录,我以为绝对是原创性的,因为这个经验太中国化了,绝对真实,而且特别有中国特色。所以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一个每个人可以讲述自己经验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其实用不着太多去研究究竟创造力是什么,而应该大家共同努力来争取一个表达自己经验的。在的干预下讲述的经验不可能是真实的在大的年代如果能够真实讲述自己的受饿经验这个经验必然是真实的但是如果面对的镜头或话筒,你只能讲“形势大好”“越来越好”,这当然就是伪经验。因此,更真实的问题其实是:你有没有来讲自己的真实经验。这是一个更迫切,更根本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能够回答刚才有人说的中国经验和“总体性”的问题。一个真实地生活在中国本土的人,一个自己的困境的人,只要让他表达自己的经验,这个讲出来的经验就不但是真实的,而是一定是中国的。“中国经验”其实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它没有心理器官和感受器官,它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严格意义上(字面意义上)的经验(或者情感)。所谓“中国经验”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经验(正如中国故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经验”的说法必须落实到个体才是有意义的。还是以《切尔诺贝利的回忆》为例。全书没有出现什么“苏联经验”的说法,但是每一个回忆者的经验都是典型的苏联经验。我觉得没有必要着意在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对比中把握“中国经验”,只要地讲出每一个中国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就都是中国经验。只有在一个人说假话而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他说出来的经验才会中国经验,因为他了一个人真实的经验。
至于总体性的问题,道理也是一样的。这里我把“总体性”理解为代表性、集体性或典型性。总体性或代表性存在于具体性和个别性中。离开了活生生的个体,我们到哪里寻找“总体性”“代表性”“集体性”?难道存在什么离开个体的集体,脱离具体的总体?我以为没有,如果一定要把总体性和个体性对立起来,把集体性和个体性对立起来,那么,这个总体和集体就会成为压抑和个体的虚假“集体”和“总体”,也就是窃取了“人民”“总体”名义的者。
这就是我的一点临时想到的浅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