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四十周年,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共青团湖南省委员会、湖南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主办“追寻足迹话 凝心聚力向复兴”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为进一步深化活动,引导广大大学生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湖南青马在线、星辰在线特联合出品“追寻足迹话 凝心聚力向复兴”网上专题,集中展示部分大学生青年创作的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作品和H5作品。
四十周年以来,中国在的潮流中不断创造辉煌,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随着的不断深入,生活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土地上的人们也享受到了巨大红利,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在此过程中,我国农村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此,我在寒假期间就住房问题采访了邵阳县罗城乡大唐村的部分村民。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几十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红砖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近两百平方米的房子。这就是给我们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
变化的是房,不变的是家,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平房楼,八十年代的单元楼,九十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1949年,爷爷这一辈正处在住房困难问题突显的时期,住的大多都是土坯房和茅草房。“我们那个时候哪里有什么砖头砌房子哦!我们只记住一句话什么都能住,只要有得住!”爷爷说道。看着爷爷那饱经沧桑的脸庞,我知道那是岁月留下的刻痕。爷爷说那时候只要有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什么都能改成可以住人的房子。四边的墙壁都是用土围成,中间加根从山里砍回来的大树做成木桩子,就是屋里头的房梁,而且还都是挑选较坚硬和耐用的大木材,要不然哪天刮起大风下起雨房顶都给吹跑。房顶就是用简易的瓦顶盖。作为农民,种菜种田都是看天吃饭,连房子呀,那也是看天气,瓦顶盖还是避免不了漏雨,在梅雨季节时,房顶偶尔会有三四处漏雨,就只能拿桶接着。屋内潮湿。只有天气晴朗时才稍微住着舒坦些。
到了父亲这一辈,正值七十年代,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的号角,父亲在少年时代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
父亲说在之前,劳力归生产队管理,定时出工,挣工分,到年终生产队结算,公布一天工分折合多少钱。要是赶上了好年景,去了,也就剩一家人一年的口粮。生活很困难,还要靠卖点自家母鸡下的鸡蛋,年终杀猪卖点肉,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随着的到来,1978年国家实行承包责任制,到1979年,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有些余粮,生活比以前宽裕了些,于是家里决定攒笔钱改建砖房。2000年,家里开始修建红砖房,跟之前比就是建房子是用的钢筋和水泥。
在当时的村里,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还会再重新装修楼房,在外墙和地板都铺上了瓷砖,内墙涂上了白色墙粉,装上宽敞大方的铝合金窗户,整栋房子显得更加漂亮、大方,住得也更舒服。房屋外观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房子在冬天虽然没有暖气,但通过烧煤、烤火等取暖方式也能让一家人过个舒心的冬天。
近四十年,村里也有很多青年人外出打工和经商。在大城市工作要比在村里务农,收入来得快些。在外打工三四年,省吃俭用一点就可以回老家重新出较好的自家小楼。也有不少人在大城市购买商品房或是回农村自己买地皮起了三四层的楼房甚至别墅。
隔壁叔叔的儿子,由于家里经济条件较差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十八岁便出去打工,在市里的某电子厂担任技术操作员,工作了四五年。如今,他回来新修了一栋小洋房,开起了小轿车。他高兴地对我说:“人呀,没有高学历就得学会一门吃饭的技术,养活了自己,家才有基本的保障,家是温暖的港湾,无论到哪里都要有一个自己的家,人老了总是要落叶归根。”家乡是我们生的地方,年轻人更应该出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才有资本回到老家,带领村里人们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从一张床到一间屋,再到一套房;从拎马桶、生煤炉到煤卫独用、花园小区伴随着居住面积不断扩大,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大飞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投身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次的调研活动,让我想起了在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如果各行各业都去实现一个梦,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得异常的强大!”我们生活在的时代,沐浴着的阳光雨露成长,借的东风展翅腾飞。后,我们都在享受着带来的果实,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做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要毫不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文/颜雨 湖南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柏芝养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