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带着对法业的,怀着对神圣法律的向往,考进了柳州市鱼峰区,转眼间将近十四载,从当初那个刚走出校园青涩、稚嫩的学生,成为一名成熟、坚定的人民。
记得我刚进法院的第一天,被分到刑事审判庭,接替刚调离的同志做两个的审判辅助工作,每天还都要去所向被告人送材料、问话。刚开始我有点担心,我这么一个娇小的女孩,怎样在被告人面前树立威严?每天有源源不断的案件,怎样才能避免忙中出错呢?但好在鱼峰法院历来有“传、帮、带”优良传统,在老一对一认真指导下,我一边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复习刑事诉讼法和相关法律,一边结合当天工作涉及案卷材料,积极向老请教审判实务问题,老每次都倾囊相教,耐心、细致指导,我当时深切感受到前辈们的关爱和法院大家庭的温暖。在前辈们的帮助下,很快,我逐渐熟悉办案程序,掌握与被告人问话技巧以及文书制作方法等,使我得以快速适应岗位,融入新的集体。
之后的工作中,我先后在办公室、民一庭、审监庭和立案庭等庭室工作,七次调换部门,在业务庭和管理部门之间不断轮换,每次都是一个新的岗位,庆幸的是,每次都有前辈们前面引领的身影,以及殷切希望的目光,在他们身上,我不仅学到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智慧和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学到了他们吃苦耐劳、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司法。随着时间流逝,我也成为“前辈”,每当我带领法院新进人员时,我始终牢记自己初到法院时的心情与忐忑,牢记前辈们带我时给我的力量、温馨与,以他们为榜样,做好“传、帮、带”优良传统的传承,接力不断为培养新的优秀鱼法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0年,我院成立了调解事务管理中心,我被安排到调解中心工作,负责对民事案件进行诉前调解。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很多都是发生在亲戚、朋友、熟人之间,若依据法律判决或许只能办结案件,却不一定能真正化解纠纷,而尽量采用调解的方式,往往能实现案结事了的效果。如何做好调解工作是门必修课。有一个案子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八旬老人蒙阿婆状告6个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案。蒙阿婆的几个子女各自成家,她和老三、老六两家住在一栋居民房,但分开吃住。蒙阿婆抱怨,子女说经济困难,却抽烟吃肉,心里不痛快;子女们则认为,给了钱还成天挨母亲唠叨,没意思。案件经社区、司法所处理,始终无决。
这样的案子,一判了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重点在于解开。我接下此案后,多次找蒙阿婆及其子女谈心,发现大家说的无非是生活琐事。于是,我通过社区召集这一家人开家庭会议。会上,我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每个人都是逐步衰老,妥善安排老人生活是子女们的责任,不能因为老人脾气的好坏等因素而推卸。”同时,我也希望蒙阿婆多体谅子女的生活状况及习惯,不要碎语晚辈的自尊心。多次耐心沟通后,大家的解开,子女们都——即使生活较困难,也不会亏待老人。
从这件案子上,我体会到民事调解工作的不易。做调解工作除了依据法律知识,耐心、细心对处理民间纠纷也很有帮助,一定要不怕受气,要耐住性子听当事人把话讲完,倾听才能建立信任,找到对方和化解矛盾的切入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解工作实践,我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调解“四步法”,即要了解纠纷起因,耐心倾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释法,最后不厌其烦地反复调解。我将自己总结的调解方法用于调解团队的日常工作,逐步打造出矛盾纠纷一站式调解方式。
2017年,随着全面深化司法体制的深入进行,法院司法体制全面推开,我进入了员额序列,同时还担任了立案庭庭长和诉讼服务中心主任职务,承担开展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升级版建设、案件繁简分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社会管理创新等多项创新工作。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经过全庭人员的努力和其他部门的配合,取得了一些成效,我院于2017年被最高授予“全国案件繁简分流示范法院”,诉讼服务建设中心工作也成了广西基层法院的样板模式,多次得到上级法院的肯定,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也不断提升。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在鱼峰法院工作将近十四载,十余载风雨兼程、寒来暑往,伴随着鱼峰法院的发展壮大,了司法体制演变的进程。十四年间,我亲身经历了建设的进步,了鱼峰法院从曾经拥挤、陈旧、昏暗的办公楼,到现在庄严、宽敞、明亮的审判综合大楼;从最初的简陋办公设备到现在的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办公条件现代化完善的全过程;从立案审查制到立案登记制;从立案庭到诉讼服务中心,变化的是时代的发展,的进步,不变的是法院人辩法析理、定纷止争、司法为民、守护公平的初心。
十四年的青春奉献给了法院事业,没有后悔,没有遗憾,只有骄傲自豪。作为一名人民,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为司法为民、司法尽一份绵薄之力,祝愿鱼峰法院的明天更美好,中国的明天更美好。净空法师近况